CMFG美臣金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保险业“有为”方能“有位”

发布时间:2014-07-23

酝酿已久的新版保险 “国十条”似乎已蓄势待发。

近日有媒体披露,国务院或于今年上半年出台《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赋予保险业全新的现代保险服务业之角色定位,并将分别对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巨灾保险等逐一阐述。

保险业亟待走出“死胡同”

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举行的“2014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已透露,“正与国务院沟通,争取促成国务院发布《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意见》,最快将于今年7月出台。这个新的保险业"国十条"将对保险业下一步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要准确预判新版保险"国十条"的政策导向,不仅要从国家层面的经济金融方略入手,更要从保险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其中蕴含的问题入手进行解读。”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发展模式方面,曾经热衷于跑马圈地、先做大规模再谋求效益、先粗放增长再集约管理的传统模式,不仅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土壤,而且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要走出这条“死胡同”,保险业必须准确把握全面改革对保险业的深远影响,高度关注和密切跟踪各项改革新举措。正如项俊波所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在这一进程中如何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国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责任保险如何更好地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减轻政府社会管理压力的作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保险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政府“分忧”已水到渠成

“如果说以往保险业在参与政府管理、助力政府转型方面仍存在障碍的话,那么,从目前的政策导向以及媒体披露出的新版保险"国十条"的框架来看,保险业必将成为参与政府改革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在上述保险专家看来,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社会互助和社会管理机制,保险业“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在政府改革转型中有所作为。

近年来,保险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关乎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27.4%,向3177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08.6亿元,同比增长41%。承保主要农作物突破10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提供风险保障突破1万亿元。与此同时,责任保险保费收入216.6亿元,为食品、环境、医疗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48.6万亿元。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155.2亿元,向近4.5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86万亿元,为稳定国家外需作出了贡献。大病保险在全国25个省的144个统筹地区全面推开,覆盖人口3.6亿。

“无论是在灾害后的迅速理赔,还是在大病保险、责任保险等方面,保险业都因其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表现出了更高的效率,切实实现了"为政府分忧"的承诺。”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保险业已经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由于多年来的粗放发展模式,使其在政府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尤其是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沉疴痼疾,更让社会各界对于保险业在参与政府管理、助力政府转型方面的初衷和实际效果充满疑虑。此外,有的政府部门也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并不愿意放权或者是还权于市场,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保险业助力政府转型的阻力。

服务国家治理还需“自身硬”

尽管面临阻力,但是保险业参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的步伐却容不得丝毫松懈。

“中国自30多年前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以来,经历了快速转变。如今,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出口国。不过,中国日益受到强大的压力,需要在维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主要的增长引擎从当前所依赖的外贸转向国内消费。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国策的一部分。”在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陆勤看来,未来10年,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将日益转向内陆地区和新型城市集群,城市化会使诉讼更加频繁,企业将需要全面的责任险来保护自己,包括产品责任险、产品召回险、董事及高管责任险等。有关失职的争议和指责也可能会增多,因此,职业责任险的需求可能会增加。此外,城市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将会产生新风险,而且随着中国城市圈收入和教育程度的提高,绿色险或环保险的需求也将有所增加。

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另一方面则是对保险业尤其是保险从业人员素质的严峻挑战。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告诉记者,保险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社会风险管理,这与政府的基本属性是高度一致的,已经具有了在政府改革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实力和条件。但要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保险业仍面临巨大的差距和挑战。保险业应当站在政治的高度去看行业发展问题,树立大局意识是关键,要学会在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成就自我,只盯着行业、公司甚至是眼前的利益是不可能担当使命的,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保险业要明白,打铁还须自身硬。要解决能力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没有能力,就只能粗放式发展,就势必出现无序和低效经营。保险业面临来自其他金融行业甚至是相关行业的竞争,需要给政府和社会一个理由,这个理由的核心是能力。所以说,政府改革转型是保险业发展的大好机会,但能否把握住这个历史机会,关键看保险业自己,看行业的共识和能力。”王和如是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