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G美臣金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保险参与虚拟养老院空间或有限

发布时间:2014-04-03

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正引起多数人的关注。

目前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但是公立的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床位数量有限。商业养老机构虽然条件比较好,但价格昂贵。居家养老较受老人欢迎,但又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机构上门服务。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虚拟养老院或能缓解目前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尴尬。

虚拟养老院一点都不“虚”

虚拟养老院的概念最早是苏州市沧浪区区政府、区民政局于2007年10月正式提出的。由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求时,拨一个电话,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和传统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其实一点都不“虚”。老年人通过一个电话或网络的一个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便捷的上门服务,服务标准详实,加上有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和监督,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

由于虚拟养老院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能服务的范围相对广泛、自由,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虚拟养老院这种新型居家养老模式也开始被老年人接受。据了解,经过多年完善, 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已可以向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六大类53项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养老服务。目前天津、宁波、兰州等地均有不同程度开展。

虚拟养老院发展仍面临问题

自虚拟养老院提出至今,并没有在全国大面积铺开,主要仍面临一些问题。

据了解,由于虚拟养老院是个新生事物,目前政府对虚拟养老院中加盟企业的政策只对服务部分进行补贴,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而企业提供的服务项目都是微利或保本经营项目,如果得不到优惠政策,企业加盟的意愿和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刺激。

此外,虚拟养老院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虚拟养老院对服务质量的监管主要采用虚拟养老院监管、各企业监管和其他单位监管的三维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缺少了老年人和社区人员的参与,时常出现服务要求与老年人的要求不匹配和监管漏洞。

目前,加盟企业的员工大都来自下岗工人,缺少相关专业技能,再加上服务过程中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以及缺少社会保障,企业员工流失较多,离职率较高,在企业微利运营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的员工招聘和培训成本,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保险可参与的空间或有限

保险业在解决养老问题上一直都参与得十分积极。“但对于虚拟养老院来说,保险业可参与的空间或比较有限。”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说,虚拟养老院突出的是服务需求,关键是如何在最快时间内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而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更多是在经济上的保障、资金的支持等方面。

随着虚拟养老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服务人次不断增加,有专家表示,在稳定养老服务队伍的环节上,对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商业意外保险保障,如若在服务期间受伤,有保险可进行赔付,又能减轻虚拟养老院的用工成本。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份《关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虚拟养老院”发展的提案》建议,为鼓励企业继续发挥其社会效益,政府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是必要的。同时,建议市(省)级政府部门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维持虚拟养老院的发展。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

提案还建议,政府应放弃对虚拟养老院的管理职能,引入市场机制,招聘职业经理人,用企业模式来实现对虚拟养老院的管理,以提高虚拟养老院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与其他养老问题一样,如何进一步统筹各种养老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建立养老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