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G美臣金融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三险费率放开重提项俊波时代有望破冰

发布时间:2011-12-1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周发兵

业内呼吁多年的寿险费率改革,在保监会新一任主席项俊波上台之后,有望迎来“破冰”。

12月3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透露,保监会将择机放开传统寿险、养老险和健康险产品的费率。

一位保监会人士称,择机推动改革取决于如何理解。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自然是越便宜越好;保障型产品卖得不好,有其深层次原因,而不仅仅是费率的问题。“只要改革利于消费者、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就会去推动。”

不过,险企对此项改革仍存分歧。据悉,中小险企赞成改革,因为改革一旦成行,其将获得更大的价格竞争空间,而大的保险公司则表现不太积极。

险企仍存分歧

据悉,如果寿险产品自主定价产品的话,业界对预定利率的共识为3.5%,较目前的2.5%增长加1%。截至今年底,2.5%的预定利率在国内已执行12年之久。

一位中国人寿高管坦言,这会减少国寿利润,增加成本负担,至于影响有多大尚待评估。据悉,截至目前,该公司尚未启动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要小看打开的1%,现在整个投资市场低迷,保险公司靠什么保证卖出去的产品届时兑现?产品降价、利润摊薄后对险企的经营能力是种考验。”一位寿险公司董事长说。“对返还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开放一定要慎重,现阶段中国不宜开放,因为目前看,国内保险业还依赖于资本市场。”上述中国人寿高管说。

不过,倘若按照上述国寿高管所言的以保障型产品、返还型产品为界放开利率改革,等于只是打开了极小的一部分利率市场化进程,因该类产品在行业占比不足5%。

一位国有寿险保险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寿险费率改革不应以传统险、分红险产品为界来划分。传统型保险产品包括保障型与返还型保险产品。这位负责人认为,保障型产品不存在利差损,因其无需返还客户;但如果返还型产品的预定利率提高了,就可能会产生利差损。

而两家中型寿险公司副总经理均表示,利于消费者的改革都应及时推动,不应取决于利率的变化,真正实施后无疑有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在他们看来,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保监会一揽子改革方案中的一项。

在上述寿险董事长看来,寿险巨头之所以反对,根本原因在于对消费者而言,产品同质化,价格相同,自然会选择品牌公司买保险。而在费率放开之后,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有望以价格优势取胜,抢夺市场份额。原则上,预定利率与产品定价成反比,利率越高,保险产品的费率就越低,产品价格就越便宜;反之,费率就高,价格就贵。

对于业界共识的3.5%预定利率,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最终应该实现浮动的费率机制,否则无法适应宏观市场的变化。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教授孙武军也认为应该跟市场挂钩,“不能保持数年不变,应该根据市场变化有升有降。”

择机放开

一位保监会相关人士称,择机推动改革取决于如何理解。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自然是越便宜越好;但预定利率不变未必是制约传统险发展的原因,保障型产品卖得不好,有其深层次原因,而不仅仅是费率的问题。

“这项改革估计没有几年推动不起来。”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称,项主席看起来很儒雅,但其实很犀利。其上任后,最开始着手的应该是抓“保险形象,规范市场行为”等。估计寿险市场化改革不是项主席上任后的第一议题。

孙武军认为费率放开不可能立刻就推出来,因为欧债危机影响全球面临降息,而稳定的宏观环境是推出费率改革的良机,“估计一两年以内相关产品会出来。”

一家保险公司精算师说,如果明年通胀率、利息等下降的话,更不利推进寿险费险改革;此项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上述寿险公司董事长表示,寿险市场化改革就像一把双刃剑,尽管是发展趋势,但现在的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推动起来很敏感,因为恐怕会引起价格冲击战,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等都是挑战。因此应择机推动,但现在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确是大势所趋,也酝酿多年。此次能否真正推动仍是未知数,不仅是几大寿险巨头不支持,还涉及实施起来的复杂性可能会超出预期,比如精算设计原理复杂,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等。”上述接近保监会人士称。

去年7月9日,保监会曾公布《关于人身保险预定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随即上市保险公司的股价逆市大跌。在不到一周时间,中国人寿与中国太保的股价跌幅超过10%。由于市场的剧烈反应以及三大寿险公司的反对,费率改革便沉寂下去再无动作。

打印